基改作物vs.非基改作物:搞懂兩者的差異及優缺點

現代人越來越注意飲食健康,許多商品更會在包裝標註各種健康訊息,像是豆漿、豆腐、玉米脆片等商品,都會特別標註「非基改作物」的字樣。

「基改」指的是「基因改造」,「非基改作物」指的便是此商品「不使用基改作物」。但怎樣才算是基改作物?基改作物真的會影響身體健康嗎?

 

科學家研究基改作物

 

什麼是基改作物?雜交育種的水果算是基改嗎?

基因改造作物,簡稱為基改作物,是透過基因改造技術,改造農作物的遺傳物質,使其於形狀、營養成分、種植方式等目標發生改變,以利人類食用或種植。最早於1983年,在美國培育出了世界第一株基改作物,為含有抗生素藥類抗體的菸草。

 

常見的基改作物例子有:含有胡蘿蔔素的黃金米、可以抗除草劑的大豆、加入花青素的紫色玉米等。

有許多民眾會有疑問:「台灣常見的雜交育種水果算是基改作物嗎?」

以台灣法規而言,食藥署〈食品衛生管理法〉中對於基因改造生物的定義是:「透過基因技術,而不是以自然增殖及或自然重組的方式產生的基因重組生物。」

以雜交育種的水果來說,仍是以傳統育種的方式制定生物基因,挑選好吃的基因種植水果,並不是基改作物透過人為方式修改基因序列,因此雜交育種的水果並不屬於基改作物。

 

基因改造的農產品

 

半數民眾不信任基改作物,台灣約有2成願意多花錢買非基改

關於基改作物,許多學者們都提出不同看法,有人認為基改作物違反自然方式,破壞自然生態,也可能會影響健康;也有人認為基改作物並不會影響人體,又能改善作物種植方式,解決糧食危機。

在2000年曾在歐美地區做過調查,約有68%的消費者並不相信基改食品,選擇不去購買。在另一項調查消費者不願意購買基改作物的原因報告中,美國消費者多數因宗教問題拒絕購買、歐洲消費者大多認為基改食品可能廣告不實、亞洲消費者則認為基改作物有影響健康和環境的疑慮。

台灣也做過相關的基改作物調查,約有兩成消費者,願意多花一點錢,選擇售價較貴的非基改作物,也有一半以上的消費者,認為能不吃就不吃。

即使如此,根據紀錄片《食品公司》中提到,市面上約有7成以上的食品,都有使用基改食材製作產品,因此就算多數民眾並不全然信任基改食品,但要購買100%無基改的食物,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。

 

自然農法耕作的稻田

 

尊崇自然方式種植作物,體會大自然原始美味

起初培育基改作物的主因,是為了解決糧食危機,讓作物種植過程更不受大自然影響,例如植入「抗蟲害基因」、「抗除草劑基因」等,後來才漸漸培育出植入「特殊營養素」等基改作物。

對於基改作物有疑慮者,也認為基改作物雖然帶給人類方便,但卻可能因此破壞自然生態。例如最常見的基改作物會植入抗蟲害基因,避免作物受到蟲害,增加產量。最常見的是在玉米、大豆等主食農糧作物中植入抗「鱗翅目、鞘翅目」昆蟲的基因,來保護作物完整。

 

延伸閱讀:

麥片吃法大集合!麥片黃金組合新吃法,別再說麥片只能配牛奶啦

玉米澱粉是什麼?了解玉米澱粉、玉米粉、麵粉差異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