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樣是麵包,為何GI值差這麼多?搞懂升糖指數,吃得更安心
你知道嗎?看起來相似的兩片麵包,對身體的影響可能天差地遠。明明都是「麵包」,有的吃完很快就餓、有的卻能讓你一上午精神集中,關鍵就在於—GI值(升糖指數)。
在這篇文章中,我們將揭開麵包背後的升糖差異,帶你了解不同麵包種類為何GI值差那麼多,並提供簡單又實用的挑選建議。讓你不必捨棄麵包,也能吃得聰明、吃得安心。
一、什麼是GI值?先搞懂升糖速度的概念
GI值(Glycemic Index) 是用來衡量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血糖的速度與程度。
- 高GI(70以上):血糖上升快,容易餓,如白吐司、法國麵包
- 中GI(56–69):升糖速度中等,如部分全麥麵包
- 低GI(55以下):升糖慢、飽足感持久,如酸種麵包、裸麥麵包
📌 GI值的數字,是根據受試者食用該食物後,2小時內血糖變化來計算出來的。
二、同樣是麵包,為什麼GI值會差這麼多?
市面上的麵包琳瑯滿目,不同原料、製程與口感,造就了驚人的GI值落差:
1. 白吐司:精緻碳水+細緻加工,GI值高達90以上
白吐司使用的是高筋麵粉(通常已去除麩皮與胚芽),再加上糖、油、奶製品,讓它口感柔軟、香氣濃郁,但碳水吸收速度非常快,吃完後容易血糖飆升、飽足感短。
2. 全麥麵包:纖維稍多但不等於低GI
很多人以為全麥就等於健康,但市售「全麥麵包」其實可能只加入部分全麥粉,而且仍可能含有糖、奶油等成分,GI值往往仍落在中段(約65)。挑選時建議看成分是否標示「全麥粉第一位」。
✅ 真正的全麥應該保有完整小麥的麩皮、胚芽與胚乳,才能拉長消化時間。
3. 裸麥麵包(Rye bread):高纖低GI,歐洲人早餐首選
裸麥比小麥含有更多可溶性纖維與抗性澱粉,製作成的麵包如「德國裸麥」、「黑麥方塊麵包」,GI值約在45–50之間,屬於低GI食物,飽足感佳。
4. 酸種麵包(Sourdough):天然發酵,GI值明顯較低
酸種麵包以乳酸菌發酵,能改變麵粉結構,使得碳水分解較慢,不易使血糖劇烈變化。
根據《Nutrition Research》期刊研究,酸種麵包的GI值約落在53左右,明顯低於白麵包(GI值約90)。
延伸閱讀: 低GI是什麼?掌握3個低GI飲食重點與低GI飲食菜單
三、選錯麵包,血糖雲霄飛車?常見情境你也可能經歷過
- 「早餐吃了白吐司+果醬,10點就覺得餓又累」
- 「下午想吃點麵包補充能量,結果越吃越累」
這些狀況,往往與吃了高GI麵包有關。血糖快速上升後身體分泌大量胰島素,接著血糖急速下降,造成飢餓、疲倦、注意力下降等問題。
✅ 反之,低GI麵包搭配植物奶或堅果,能讓你精神穩定、維持飽足感。
四、怎麼挑選對的麵包?3個實用原則
🔍 原則一:成分表優先挑「全穀」、「裸麥」、「酸種」
選擇以全穀粉為主(排第一)的產品,避免「小麥粉、麵粉、糖」列在最前面。裸麥粉、燕麥粉等也是好選擇。
🔍 原則二:越「軟」不代表越健康
柔軟的白吐司往往意味著高糖高脂肪加工,扎實口感反而可能來自穀物原型製成,GI值較低。
🔍 原則三:搭配穩定能量來源
麵包搭配含植物性蛋白質與膳食纖維的食品,可進一步降低整餐GI值。
👉 推薦搭配產品:
- 有其田有機三色麥片:由黑麥、大燕麥、紫麥製成,非重組麥粉,口感酥脆。可加入酸種麵包沙拉或搭配早餐吃,營養豐富、升糖慢。
- 有其田多穀奶:以燕麥、紫米、小米製成的低糖植物奶,可作早餐飲品或加在全麥麵包之中,口感濃郁、營養豐富。
五、GI值只是參考?一則英國新聞給的提醒
根據《BBC健康頻道》一則訪談指出,現代飲食已經偏向高精緻、高糖化,英國營養師團隊呼籲:「GI值不是唯一的飲食準則,但它是一個清晰的提醒:我們該重視碳水的『質』而非『量』。」
對一般消費者而言,比起一味戒掉澱粉,更重要的是選擇吸收慢、升糖穩的好澱粉。
六、
Q1:烤過的麵包GI值會變嗎?
👉 會稍微上升。烘烤與高溫會讓澱粉結構更容易分解,但影響有限,仍以原料與發酵方式為主。
Q2:穀片比麵包更好嗎?
👉 要看種類。有其田三色麥片屬於完整穀物製成,非重組粉脆片,GI值較低,營養密度也高,適合搭配低GI麵包做成早餐盤或能量碗。
七、小結:從麵包開始,調整你的一日飲食節奏
吃麵包不用怕,怕的是吃錯麵包。記得這3件事:
✅ 了解GI值:白麵包與裸麥、酸種的差別非常大
✅ 選對原料:以全穀、裸麥、酸種為主的麵包是低GI首選
✅ 聰明搭配:結合全穀穀片與植物奶,幫助飲食更完整
從明天早餐開始,一塊對的麵包,一杯好穀奶,就能幫你展開更穩定的一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