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樣是麵包,為什麼GI值差這麼多?營養師也推薦的低GI飲食選擇
一、每天都在吃的「麵包」,差異竟然這麼大?
早晨一杯咖啡配麵包,是許多人每天的開始。
但你是否想過,為什麼「同樣都是麵包」,有的讓人吃完很快又餓,有的卻能讓飽足感更持久?
這其中的關鍵,就在於「GI值」(Glycemic Index,升糖指數)。
它不是新名詞,卻決定了碳水化合物在體內「釋放能量的速度」。不同種類的麵包,GI 值可能相差兩倍以上。
二、什麼是 GI 值?簡單理解能量釋放的快慢
GI 值代表食物被消化後,轉換為葡萄糖進入血液的速度。
- 高 GI 食物:釋放快、能量上升迅速,但也容易下降得快。
- 低 GI 食物:釋放慢、能量穩定持續。
舉例來說: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三、造成GI值差異的四大關鍵
1️⃣ 穀物種類:全穀 vs 精製
全麥麵包保留麩皮與胚芽,膳食纖維含量高,能延緩碳水吸收速度。
白麵包則使用精製麵粉,結構鬆散、消化快,因此GI值高。
2️⃣ 加工程度:越細越快
粉越細、越膨鬆的麵包,GI 通常越高。
例如:「柔軟白吐司」的 GI 明顯高於「歐式雜糧麵包」。
3️⃣ 成分組合:糖、油、鹽都影響
若添加糖漿或油脂,雖能改善口感,但也會改變消化速度。
低糖或無糖穀物製成的麵包,其 GI 值通常較低。
4️⃣ 水分與發酵時間
發酵越久的麵包,澱粉結構會改變;再加上烘焙溫度的不同,也可能影響麵包中「抗性澱粉」比例。

四、科學觀點:GI值不只跟「甜不甜」有關
許多人以為「甜的東西 GI 值高、鹹的就低」,這是誤解。
GI 值與「糖分來源」和「澱粉結構」關聯更大。
根據《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》2024 年研究指出:
同樣熱量的碳水食物,若含有更多膳食纖維或蛋白質,GI值平均可降低 20–35%。因此,選擇低GI飲食的關鍵不在於「不吃碳水」,而是「吃對碳水」。
五、常見麵包 GI 值比較表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👉 你會發現,「顏色越深、不那麼膨鬆」的麵包,GI 值通常越低。

六、低GI飲食的生活應用
低GI飲食的核心不是節制,而是選擇讓能量穩定釋放的碳水來源。
這種飲食結構在歐美已成主流,逐漸成為亞洲消費者的新習慣。
以全穀或低糖穀物取代精製吐司,搭配無糖植物奶。
例如有其田的輕巧盒系列(低糖版)與無糖多穀奶,就屬於典型低GI組合,能穩定早晨能量、不造成負擔。
🔹 午餐
選擇含雜糧的麵包或糙米飯,避免高糖醬料與加工食品。
🔹 下午茶
若想吃甜點,可搭配穀物飲或植物奶中和血糖波動。

七、消費者疑問:全麥麵包一定是低GI嗎?
不一定。
有些市售「全麥麵包」僅在白麵粉中加入少量麩皮粉,並添加糖與油改善口感,
實際 GI 值可能仍偏高。
購買時建議:
- 查看成分表首項是否為「全麥粉」而非「小麥粉」。
- 選擇糖含量低、添加物少的產品。
- 若標示「全穀比例超過 50%」,通常屬中低GI範圍。
八、國際趨勢:低GI產品市場快速成長
根據《Global Nutrition Insight 2025》報告:
- 全球低GI食品市場年成長率達 8.7%。
- 亞洲消費者對「低糖」「無添加」標示的信任度超過 75%。
- 台灣市場中,穀物飲與植物奶成為低GI飲食最主要的入口產品。
這代表,「低GI」不再只是專業營養概念,而是日常購物時的重要選項。
九、結語:聰明選擇,讓麵包更安心
麵包本身並非問題,真正的差別在於「選材」與「製程」。
懂得閱讀標示、理解GI值,就能讓日常飲食變得更有掌控感。
當你選擇一份全穀、低糖、無添加的麵包或植物奶,不只是為了健康,更是為了讓能量以最自然的方式流動。
✅ 延伸閱讀:
👉 《GI值是什麼?影響飲食選擇的關鍵指標》